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特朗普于2017年4月在海湖莊園會晤期間共同確定建立中美社會和人文對話。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和美國國務卿雷克斯·蒂勒森于2017年9月28日在華盛頓共同主持了首輪中美社會和人文對話。本輪對話包含教育、科技、環保、文化、衛生、社會發展、地方人文合作七大合作領域,旨在促進雙方在兩國全面對話機制框架內進一步推動社會和人文交流。
中美社會和人文對話為兩國開展積極坦誠的對話交流提供了重要平臺,雙方將探討事關兩國人民利益的政策和措施,包括環境保護、衛生安全和科學技術等。幾十年來,中美兩國在社會和人文領域的交流有效地增進了雙方理解,消除隔閡,拉近了兩國人民的距離。兩國人民的交往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互信,鞏固了兩國伙伴關系。中美社會和人文對話展示了中美未來50年共生共享的理念。我們將共同加深兩國學者、科學家、學生、藝術家、社會組織等的交流合作,為中美兩國和世界的繁榮做出貢獻。
中美關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中美兩國的成功彼此息息相關。雙方在社會和人文領域的合作將提高兩國人民的福祉。中美合作將提高兩國教育質量,促進文化交流,防止疾病擴散,保護自然環境。
一、教育領域
中美雙方一致認為,鼓勵兩國學生到對方國家留學,推動兩國教育機構和學者間的交流合作,可增進雙方的相互理解,推動中美人文交流。為中美學生、學者和教育機構創造更多合作機會將為兩國發展更緊密的雙邊關系夯實基礎。
雙方將共同努力促進中美雙向留學。中方將設立“優秀美國學生短期留學中國計劃”,未來四年提供一萬個學分生獎學金名額,鼓勵優秀美國學生來華短期學習,并同時歡迎美國駐華使館在華實施“美國教育”項目。
雙方將鼓勵兩國青少年在創新創業方面開展交流合作,每年在兩國舉辦“中美青年創客大賽”,并在兩國新設若干“中美青年創客交流中心”。中美兩國教育部將在職業教育領域開展合作。雙方還將簽署《中美關鍵語言教師項目合作備忘錄》。
二、社會發展領域
中美雙方將充分發揮社會各界的作用,包括婦女、體育人士和青年,通過合作和研討增進雙方相互理解。中美人文交流的成功,很大程度歸功于雙方非政府組織的參與和貢獻,包括大學、博物館、基金會、社會活動團體、文化機構、體育組織和商業機構。
雙方將繼續促進兩國體育交流,加強在促進性別平等和婦女賦權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發揮青年在推動中美人文交流中的作用,并歡迎兩國社會組織積極參與人文交流。雙方將繼續執行未來領袖交流項目,包括中方實施的知行中國項目和美方實施的國際訪問者項目。
雙方討論了《中國境外非政府組織管理法》,同意該法的實施不會影響美國非政府組織在華依法開展活動。美方期待于年底前與中方就該法舉行磋商。
三、科技領域
中美科技合作使兩國研究人員和政府機構受益,雙方在該框架下相互分享有關數據、資源、設備和專長。
《中美科技合作協定》是兩國最早的合作協議之一,由鄧小平和吉米·卡特于1979年首次簽署。在該協議下,已簽署了近50個部門間協議,支持了雙方跨部委、跨機構的數千個合作項目。雙方將共同努力推動《中美科技合作協定》續簽工作,并將完全執行該協議的各項條款。
四、衛生領域
過去40年,中美衛生合作成果豐碩,應對了雙方共同關切的重要衛生問題,促進了兩國的健康和繁榮。衛生領域的重要議程包括傳染病監測和防控、生物醫學研究、醫學教育和食品安全等。中美在衛生領域的合作在中美雙邊關系中至關重要。雙方將進一步深化合作,促進雙方和全球衛生安全,建設兩國人民健康命運共同體。
雙方將共同維護全球衛生安全,共同促進全球衛生發展,共同推進衛生創新。雙方將繼續落實國際衛生條例,并根據“健康一體化”方針,繼續落實遏制抗生素耐藥多領域國家行動計劃。雙方將快速持續分享有可能引發大規模傳染的流感病毒,并制定清晰的流程和時間表。
在衛生創新、傳染病防控、在非洲開展全球公共衛生合作、慢性非傳染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癥治療等方面,中美將繼續共同策劃并執行相關重要交流、培訓和能力建設項目。
五、地方人文合作
地方交流合作是中美關系中最積極、活躍的方面之一,顯示了兩國的共同點遠大于分歧。在全球兩個最大的經濟體之間推動地方人文合作將造福兩國人民。
中美將共同推動兩國地方行政管理部門交流合作,并在教育、科技、環保、文化和衛生等領域積極開展地方人文交流。雙方將共同實施 “環;锇椤表椖,促進兩國在能源、學術界、產業界開展創新合作。
六、文化領域
中美兩國政府在推動兩國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開展面向年輕、多元觀眾的表演藝術和視覺藝術活動,支持文化遺產的維護和保護,以及促成文化機構、代表和學者間的合作。
中美兩國將致力于支持雙方文化機構建立長效溝通及合作,包括舉辦文化交流活動;支持公共文化領域的交流合作,以及文化產業合作; 鼓勵兩國不同文化特色、代表性強的高水平藝術團組互訪。
七、環保領域
中美兩國在保護全球環境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兩國已建立了國家層面和地方層面的緊密合作,在以下領域采取共同行動,包括海洋保護,可持續漁業,打擊野生動物、海洋和瀕危物種走私,在知識產權保護下推動環保和能源技術發展,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環保法律的執行,保護周邊環境(空氣、水、土壤生態環境)等,以造福子孫后代。雙方均認識到公開環保信息的重要性。